(封面图片来自 brokentone.net)

与真人演出相比,动画的优势自然在于更加丰富的想象力与更加夸张的画面表现手法。与电影导演各具风格一样,很多动画导演也凭借自身对动画的独到理解而自成一派,新房昭之的“新房风”就是其中之一。需要澄清的是,“新房风”并不单指新房昭之本人的导演与作画风格,也是他在SHAFT动画公司中的制作团队的风格。事实上在很多动画中新房昭之本人基本只是挂个名字而已了。

g2

典型的新房昭之风格——画面中大量重复无意义的物体 【《化物语》(上)/《电波女与青春男》(下)】

g3

新房风格的学校与家里,大量建筑细节被抽象化省略,却无厘头地加入了梯子?【《魔法少女小圆》(上)/《伪物语》(下)】

新房昭之常用的两大武器是“具象化”与“抽象化”。具象化指的是将人物对话与思想活动表现为具体的事物,令大段冗长的对话可以搭配鲜活而富有想象力的画面,使观众不至于无聊,同时也能加深对话内容带来的视觉冲击。抽象化指的是将与主角无关的事物做简化处理。用简洁的几何形状与符号语言来填充背景,以突出故事的主角。这两件武器在所有动画中都很常见,但同时大量出现在一部作品中却不多。新房对具象化的运用别出心裁,对抽象化又拿捏的恰到好处,最大化地发挥出了动画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w3-2

《伪恋》中男女主角吵架,围观同学被抽象化,男主角喷出的话却被具象化成彩色纸屑

g1

抽象化近景处植物的细节,远景却画的十分写实【《荒川爆笑团》(上)/《伪恋》(下)】

s6

《三月的狮子》中老师发飙,天上的云被具象化成了漫画中常见的“生气”符号

h24

《终物语》中将无关紧要的班上同学抽象化为文字

我个人最喜欢的新房作品无疑是《三月的狮子》。它改编自《蜂蜜与四叶草》作者羽海野千花的同名漫画,讲述了独孤而善良的人们互相救赎的温暖故事。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家庭背景人物的详细刻画,使其堪称一部人生百科全书。《三月的狮子》舒缓的节奏给了新房昭之充足的发挥空间,每个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都被具象化,得以让观众细细品味。除此之外,唯一包揽日本动画界三大奖(《东京动画奖》,《神户动画奖》,《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的《魔法少女小圆》以其颠覆性的剧情展开,开创了全新的动画派别,同样成为了新房昭之的代表作之一。画风精致华丽的《伪恋》,讽刺日本社会现实的《绝望先生》,看似无厘头实则令人回味的《荒川爆笑团》等等,都在动画历史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s1

《三月的狮子》水彩画一般的画风给人以治愈感

m3

《魔法少女小圆》中画风诡异的魔女结界

d1

《电波女与青春男》女主角气死牛顿的出场方式

但如果说哪一部作品最能代表新房风格,我一定会选择《物语》。

《物语系列》改编自西尾维新的小说,并一度被称为不可能动画化的作品。其原因在于原作小说几乎完全是靠对话来推进剧情。大量冗长而费脑的诡辩,加上与主题无关的车轱辘话,虽然有骗稿费之嫌,却也造就了《物语系列》的独特性与话题度。但若是改编成动画,恐怕画面上只能摆两个人说对口相声,令观众昏昏欲睡。

物语

《物语系列》时间轴与每一部的故事概要

所幸《物语系列》遇上了新房昭之。冗长反复的台词,恰恰给了新房昭之自由作画的空间,令他的具象化能够完全放飞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结果来看,《物语系列》的首部《化物语》在日本TV动画历史销量总榜上高居第二,仅次于《新世纪福音战士》,第二部《伪物语》也进入前十五。《物语》从“不可能动画化”一跃而成为史上最卖座的动画之一。如果说获奖无数的《魔法少女小圆》是精致紧凑没有短板的木桶,那么《物语系列》就是造型夸张,长短板各半的木桶。但它存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装水,而是为了让观众赞叹:“原来还有长成这样的桶?!”《魔法少女小圆》中使用Collage风格绘制的魔女结界足以令人啧啧称奇,《物语系列》的作画更是充满各种光怪陆离的风格。搭配字幕的幻灯片,与3D实景的结合,对其他名作的“致敬”,剪贴画,浮世绘,复古风,镜像效果,无所不用其极,即使是普通的叙事场景,也往往根据人物心情变化而使用极端的色调与光影。新房昭之赋予《物语系列》的视觉表现力,令其虽然谈不上日本最优秀的动画,但足以成为最特别的动画之一。

h23

模仿《奥特曼》中的变身场景

h28

模仿《肖申克的救赎》经典海报

h13-3

模仿《猫和老鼠》中汤姆猫的助跑姿势

h33

模仿《龙珠》里雅木茶著名的挨打镜头

h35

模仿世界名画中的拿破仑

h39

模仿《进击的巨人》破墙场景

尽管画面表现力是《物语系列》最为人称道之处,它的剧情也不算拖后腿。但《物语》的剧情与其说精彩,更为恰当的描述是“耐人寻味”。它并不是那种第一眼就让人欲罢不能的类型,而是要反复仔细品味才能察觉到其中的奇妙。《物语系列》讲的是高中生男主角阿良良木历帮助身边的女孩们解决发生在她们身上的“怪异”的故事。所谓“怪异”,大概可以理解为被妖怪附身。日本的妖怪文化由来已久。尽管若是追根溯源,很多妖怪的原型其实来自《山海经》与《搜神记》,但在日本影视作品不遗余力地文化输出下,现今提到天狗,河童之类,已经很自然地跟日本联系在一起了。日本文化中的妖怪很多产自人心,多半是人们生前受了委屈,死后便化身为妖。《物语》中妖怪附身的原因也大都来自少男少女们成长过程中心中产生的痛苦与困惑,堪称日本高中版《聊斋志异》。

h43.PNG

《化物语》中抽象化与具象化(实景)结合

《物语系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后宫片,男主角开后宫的丧心病狂程度,以至于连自己的妹妹都不放过,这也导致它并不受很讲究影视作品“三观”的中国绅士观众的欢迎。同时《物语系列》并非采用线性叙事,而是像拼拼图一样的插叙。这使得每个故事中都埋了大量伏笔,随着剧情的进行,伏笔被一一揭露,人物形象逐渐完整,之前看似完结的故事其实并未完结,之前看似无关的剧情原来别有用心,看的越多才越能感受到《物语系列》的有趣。最初接触它或许出于新颖的画风,但随后很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只有耐着性子继续看下去才会慢慢又见柳暗花明。这样一部话痨,无节操,并且慢热的作品,纵使在日本销量惊人,也无怪乎在国内成为了冷门动画。

g4

《化物语》中充满想象力地表达“戳眼”,注意阿良良木脑中的“恼”

h17-1

《恋物语》抽象化为简单几何线条与大块色彩的房间,明明面对面谈话的两个人,镜头却故意对着镜子

那么这样一部话痨,无节操,并且慢热的作品,其有趣之处除了画面还有什么呢?

主角阿良良木历,一个除了温柔一无是处的烂好人,对身边遭难的每一个女孩都无法弃之不顾,都竭尽全力帮助她们解决困难。可是在第一话里,他带被螃蟹夺走体重的女孩去咨询怪异问题专家,专家告诉他们,人只能自己帮自己。

g6

这便是《物语系列》的一个核心思想。在第一部《化物语》中,阿良良木帮助五个女孩看似解决了她们的问题,但凡是其中不是女孩自己解决问题的,都在后续故事中招来了更大的麻烦。换言之,乍看是一个渣男开中央空调送温暖收后宫的故事,实则他谁也没有帮到,有时甚至还帮了倒忙。而真正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h22

《物语》的画面中出现《魔法少女小圆》的人物剪影,大概算“自我致敬”

那么怎么做才算是“救自己”呢?在第二部《伪物语》中,作者借荀子的“性恶论”来说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欲望,而所谓“善行”则是人为了满足世俗的价值观(这也是一种欲望),有选择地抑制了“恶”的欲望而刻意做出的行为。荀子将这样的行为称作“伪”。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荀子》”

g7

这里所说的“伪”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到今天,正是多亏了这些“伪”的行为。相信老板开出的空头支票而努力工作,相信爱人的甜言蜜语而以身相许,相信会有读者想看而写大段影评,如果没有这些一厢情愿,那人生又将何等的空虚?《伪物语》中说“伪物想要成为真物的意志,使得它比真物更加强大”,意思就是我们说服自己做一件事,往往并非出自我们身为人而贪嗔痴的本性,而是源于一种“我愿意相信这是正确的”的虚假执念。这种执念往往强过本性,使得人们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做成非凡之事。

但怕就怕在入戏太深,自己把自己骗到醒不过来,加班加出了自豪感,搞科研搞出了高尚感,装文艺装出了真实感,吃牛排都能吃出个优越感。

h10.PNG

《伪物语》中用简单却大量重复的枯树影子来表达反派逼近的压迫感

因此“救自己”就是承认“伪”的价值。《物语》本质上讲的还是人的成长。承认自己的“伪”,从而拥有成为“真”的意志,才会促使人成长。《物语》中的女主角们从各个方面诠释了真伪的关系。战场原接纳了家庭带来的阴影,才懂得去珍惜自己所爱之人,羽川翼切割掉自己的阴暗面,选择做绝对的“真”,反而一直无法得偿所愿。神原自欺欺人隐瞒了内心真正的想法,相当于否定了自己的“伪”,结果招致恶魔附身,抚子躲在自己臆想的“真”的外壳中,将“伪”锁在暗无天日的衣橱里,于是主动“请”来了白蛇。每个故事最后,只有当人们能够坦然正视自己的丑陋与想要成为“真物”的贪婪时,妖怪才会被真正治退。可以说所谓“成长”,就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g5

对《哆啦A梦》的吐槽

g9

《物语》中也不乏自我吐槽,以及再次大量重复的无意义物体(自行车)

将《物语系列》主题进一步丰富的,便是阿良良木外表的中央空调行为与内心的道德谴责产生矛盾,最终在自身竟然也诞生出了怪异。有趣的是,故事并未以阿良良木消灭怪异作为结束,而是他出于中央空调的本性,接纳了象征自我批评,与“中央空调”为敌的怪异,正是“自己救了自己”。没有遗憾的青春终究是不完整的。就像女孩们接受了自身的不完美,接受了家庭或学校给她们留下的伤疤,阿良良木也不得不接受自己无法帮助她们所有人的现实。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家破退学的青梅竹马最终没有回来,向恶魔许愿却被猿猴手臂附身的学妹最终也没有在他的帮助下恢复原状,这些都成为了阿良良木逝去青春中的遗憾。同时,这也并不代表阿良良木以后就不会继续帮助她们——那样反而违背了自己的内心,而是不得不将之作为自身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背负着失败继续前行。

g11

《物语》中的爱情观,同样落脚于“成长”

《物语系列》时常被人诟病的话痨,催眠,后宫,卖肉,故弄玄虚等等,我个人虽不反感这些,但也理解这造成了它在国内偏冷门的事实。即使是我在看到一个角色单口相声讲了一整集之后也感到昏昏欲睡。它确实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动画——尽管内容其实并不差。褪去新房昭之为其打造的视觉外衣,精简西尾维新那冗长而重复的台词,捋直时间轴之后,《物语系列》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无非揭示了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面对的与自身产生矛盾而后和解的过程。可作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体现,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都因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为人称道,从这个角度来讲新房昭之的《物语系列》无疑是成功的。

h20

在任何场景都不放弃玩梗

h34

模仿阿基米德

h15

《物语》中常见的高对比度,以及再次大量重复无意义的物体(书桌)

更别说,开后宫开的如此光明正大理所当然的阿良良木,气势上直接吊打了一票成天搞暧昧打擦边球,又称之为“友情”的伪善男主角。

对,我说的就是基本照抄《物语》的《青春猪头少年系列》。

g10

一本正经地发表禽兽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