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持逼格,像《进击的巨人》这样火爆的作品按理说是不能写的。但目前动画第三季正在如火如茶播出,实在是安利这部作品的最佳时机!毫不夸张地说,《进击的巨人》大概是目前最有可能在完结后封神的漫画作品,事实上你完全可以把他当做英剧美剧(不是韩剧)来看。这么说主要是因为作者谏山创似乎在动笔之前就已经把整个故事的脉络,结局,甚至细节都想好了。尽管画功忽高忽低,你很少能在《进击的巨人》中看到剧情崩坏,战力失衡,无意义的细节,补不上的伏笔等问题。这里没有鸡汤,只有便当,一言不合就洗白,一言不合就黑化更是无从谈起,因为这个作品中本就没有黑白之分。这篇文章只会涉及前半部的内容,从开篇到艾伦看到大海为止,剩下的部分就等作品完结再补上吧。

少量剧透开始!

基本设定大概看没看过都有所耳闻,就是在一片充满吃人的巨人的大陆上,人类祖先建造了三重高墙将自己围在其中,阻绝巨人的袭击。人类在墙内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社会体系,也在其中生老病死,巨人由于没有智慧,无法跨越高墙,双方就这样一直相安无事。直到有一天,一个比墙还要高的巨人突然出现踢坏了城门,使得巨人得以进入最外层城墙吃人,人类被迫退到了第二层城墙中。主角艾伦亲眼目睹母亲在这次事故中命丧巨人之口,于是下定决心成为一名士兵,励志加入出墙与巨人作战的调查兵团,将巨人全部消灭。

2_12_22_3

巨人吃掉艾伦妈妈,巨人的压迫感在一句“不要走”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乍看就是一个普通热血动漫的设定,但其实这个设定非常微妙。巨人这种生物不但没有智慧,还不吃不喝不繁殖,光靠晒太阳就能够活动。巨人虽然吃人,但是并不消化,而是纯粹把人嚼烂了再吐出来,换言之就是纯粹的杀人机器。《进击的巨人》是一部逻辑性很严谨,世界观很完整的作品,巨人这样无厘头的存在就显得十分违和,因此你大概猜到了,巨人并不是像巴尔坦星人一样凭空出现的人类的天敌,而是别有用心的人们制造出来的侵略工具。乍看上去是一个奥特曼式的正邪分明的故事,实则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的故事。由于墙内资源有限,又时刻面临巨人的威胁,什么自由平等那一套统统被扔到一旁,握有生杀大权的人不得不为了人类大局,或者为了一己之私,将一部分生命牺牲掉。同时,整个人类社会被浓缩到三层围墙之中,也方便作者驾驭。既可以描写社会众生群像,又可以针对某几个主角深入挖掘,格局可以宏大也可以细腻,事实上《进击的巨人》确实做到了二者兼具,在多处都将整个人类种群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相联系,作对比,让人唏嘘感慨。

这其中塑造的最好的形象之一就是调查兵团的团长埃尔文。刚出场时的埃尔文充分展示了其超乎常人的领导力与战术水平,同时性格上果敢坚毅,做事从不拖泥带水,又善于鼓舞人心,是百年不遇的将才。尽管超强的大局观促成了他的冷酷——可以随时为了总体战局的胜利而牺牲掉部分身边的手下,但这是优秀领导的必备素质,尤其在《进击的巨人》这种变态的时代背景下。慢慢我们得知,埃尔文的人生目标其实并不是为了杀光巨人拯救人类,而是为了了解巨人身上的秘密与三层围墙以外世界的真相。为了这自私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一次次编造谎言鼓舞部下为了人类大义去送死,一下子让埃尔文这个角色真实起来。就像我们做科研的人,描绘很多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景去找人买单,其实又有几分是为了造福人类,几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呢?

48_149_149_249_349_449_5

埃尔文身先士卒,给士兵打鸡血

但在最后决战被逼入绝境时埃尔文犹豫了。眼看自己花费大半生,牺牲了千百部下换来触手可及的了解世界真相的机会,只差这最后一步却又咫尺天涯。埃尔文想要诠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负我”,可惜时代巨轮碾过,再强大的蝼蚁也无力抵抗,最终我负了天下人,天下亦负了我。值得一提的是,之前篇幅中花费不少笔墨描写新兵马尔洛,把他塑造成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有领导力有血有肉的角色,本以为之后会有机会给他大展身手,没想到他的全部领导力就是在团长倒下之后喊了一句“继续前进”,就领了便当,更加重了蝼蚁的这种悲剧感与无力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能卓越,思想深刻,经历丰富,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直到临死前才恍悟自己不过是无差别的炮灰而已。

真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儿。

80_380_480_580_680_780_881_1

埃尔文下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之前的内心挣扎

与马尔洛一样有血有肉的角色还有很多,其中领便当的也不在少数。《进击的巨人》的便当发的比《权力的游戏》还要多,到艾伦走出墙外看到大海为止,原本声势浩大的调查兵团只有九个人存活。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环境下死就死了也没有人在意,但若是侥幸活了下来则会经历很多成长。这种成长并不像路飞开二档那种战斗力的提升,而是心理上的成熟,而激发这种成长的往往是悲剧,伴随这种成长的往往是失去。

一个具有明显成长表现的人物就是让。让是整个故事里最接近普通人的,他有一个正常人的各种缺点,例如软弱,不自信,贪生怕死等等。他一开始渴望通过参军进入为政府服务的宪兵团,去内地享受优越的生活条件。这点与想要杀巨人的艾伦在理念上完全相反,因此在故事前期两人经常针锋相对。但是让的好朋友马可在与巨人作战中牺牲,这件事促使了让的第一次成长,即加入调查兵团。让一直是一个兼具大局观与领导力的人,他知道人类想生存下去必须与巨人战斗,但是这种想法时常被软弱与贪生怕死所掩盖。马可的死使得让不光再次深刻认识到了与巨人战斗的必要性,同时也让他无法接受自己成为一个好友牺牲却还能去宪兵团过丰衣足食生活的人。

18_118_218_318_4

目睹被火化的战友尸体,让做出了加入调查兵团的决定

但是随着剧情的进行,主角们慢慢发现自己的敌人不光是巨人,还有在身后暗中捅刀的人类。主角们最后竟然不得不与人类作战,这是让始料未及的,他完全没有做好杀人的心理准备,好在爱尔敏出手相救,让逃过一劫。这是让的第二次成长,即世界之残酷并不取决于对手是人还是巨人,而是无论如何世界都本来就是残酷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是非对错是很难评判的,如果总是把对错善恶挂在嘴边,把做好人当做行事准则,那恐怕早就不知道死多少次了。

58_158_259_159_259_359_459_5

让的第二次成长

“世界本就是残酷的”,这个说出来有些中二的观念,却在“街市依旧太平”的生活中逐渐被人淡忘了。于是好像付出努力就理应有所回报,有才华就理应被人赏识,弱势群体就理应不被歧视,投资就理应赚钱,有钱人就理应做慈善,出租车司机就理应没有邪念,自己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也理应被这个世界温柔对待。《进击的巨人》一个耳光扇过来,说不对!那些有本事,有脑子,又努力的人尚且成为巨人腹中餐,你一个天真的小傻X凭什么被温柔对待!

7_17_27_37_47_57_67_77_8

儿时被艾伦救过一命,使得女主角三笠也获得了成长

那么在这样残酷的世界里人们要怎么做呢?《进击的巨人》的主题在艾伦父亲的回忆中呼之欲出,那就是为了自由而战斗。这虽然是个俗套的主题,但是放在被三重围墙包围的迷你社会中也毫不违和。艾伦想要杀巨人的动机一部分是为母亲报仇,另一部分也是对墙外世界的好奇。他与儿时玩伴爱尔敏从小就被墙外有名为“大海”的盐湖的传说所吸引,觉得人类不应该满足于龟缩在自己的小小世界中,这个理念与埃尔文团长如出一辙。遥想中国过去的闭关锁国,欧洲中世纪对科学家的迫害,印加文明,玛雅文明被殖民者的大炮所征服,有阴谋论者说三重围墙是在影射旧时的中国,这是何等的浅薄与自卑。整个人类文明就是在不断地进步与保守的对立冲突中发展的。即便今天人们普遍承认地球是圆的了(@欧文),谁又能保证地球之外没有其他文明,我们观测到的宇宙不是某些未知生物放在家里的鱼缸?任何人在放弃对未知的探索,放弃为自由而战斗时,就自己筑起了三重围墙,在其中等着自己先老死,或者先被闯进来的巨人吃掉。从这个角度说,《进击的巨人》影射的是我们每一个人。

不幸的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结局并不都是好的。艾伦虽然看到了大海,但他也发现海的对岸并不是自由,而是随时打算要他性命的敌人。即使这样也依旧要探索吗?我想也依旧要探索,还是中国古人总结的好,“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至于谏山创的答案是什么,恐怕就要等《进击的巨人》完结才知道了。

88_188_288_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