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好几次去纽约都盘算着想体验一次浸入式戏剧Sleep No More,但每次一到节假日都一票难求。这次回国发现Sleep No More都到上海常驻演出了,真是一万个开心。必须给SMG Live点一百万个赞。至于告诉我这个消息还买了票准备来上海陪我看结果又放我鸽子的某位,就功过相抵了!
《不眠之夜》是浸入式戏剧的标杆性作品,于2003年推出伦敦版,2009年推出波士顿版后,2011年在纽约演出后大获成功,得奖无数,也掀起了浸入式戏剧的狂潮。浸入式戏剧的概念起源自英国,是指观众不再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观赏表演,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追随自己感兴趣的演员,在整个场景内移动探索。由于每个人追随的剧情都各有不同,所以会获得独一无二的观剧体验。唯一的要求是观众会被要求带上面具,不能说话,且与演员保持一定的礼貌距离。

(Source: http://sleepnomore.cn/sleepnomore/zh-hans.htm)
作为一个初次体验者,很希望把一个不加修饰(没做好功课)的用户体验分享给大家。虽然智商不上线,而且过程中经常被旁支情节和人物带着跑偏,可这种拨开层层迷雾,仍然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困顿,以及看完剧不停复盘无法入眠的心情,正是《不眠之夜》的魅力所在吧。
《不眠之夜》的主线故事剧情取材自麦克白,再辅以数条支线剧情给多次拜访的观众找乐子。表现形式也几乎不使用对白,更多采用夸张的动作和舞蹈形式去呈现故事。演出地点在美琪大戏院旁边一个由老房子改造而成的场地,名字叫麦金侬酒店,共有五层楼,灯光设置得非常昏暗,观众入场后会被随机安排在不同的楼层,开始自己的探险。一晚上表演会连续上演三遍,所以在三条时间线上观众可以自行追逐喜爱的演员,在这五层楼的布景中上下腾挪闪转,体验不同的剧情。布景和着装设定在1920或者30年代,上海版的布景也揉入了很多老上海元素,据说把纽约版里的糖果店改成了一个中药铺,墙纸上还有许多老上海的报纸。

(Source: https://pic1.zhimg.com/80/v2-2bf7be3d0b6acd3b6a206b1d14c15154_hd.jpg)
当天排队进入麦金侬酒店以后,需要把包寄存,意外的是手机可以随身携带,但会被锁在发放的手机包里。接下来观众会被要求扶墙走过弯弯绕绕的一段黑暗通道入场,刚从热热闹闹的南京西路走进来,这伸手不见五指的隧道来得猝不及防,走着走着后背不免有些发凉,但幸好中间没有人会扮鬼跳出来拍你的肩。走完黑暗隧道,就进入了二楼大堂,有一个男歌手在演唱爵士名曲《A Nightingale Sang in Berkeley Square》,气氛又舒缓了下来,这里可以点饮料和上洗手间。之后每个人手中会拿到一张扑克牌,然后根据扑克牌的顺序入等待区领取面具。 刚戴上面具, 一位爵士女伶演员登场,用极其神秘的口吻向大家介绍麦金侬酒店的由来,并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将我们送进了非常昏暗的电梯。对未知的忐忑让我的心开始悬了起来,加之和同去的小伙伴分在不同批次,心中难免七上八下,周围同行的其他观众也都一声不吭,气氛非常严肃。电梯每停一层,工作人员会随机推一两个人下去,进入漆黑的场景,他们就此踏上了孤独的征程……幸好我怂怂地缩在了电梯最里面,随大流走出了电梯来到了一个舞厅,一会儿演员悉数登场,在舞会这一幕结束后又分批离开舞厅,观众们便跟随着不同的角色,四散而去。
看剧之前稍稍看了一下麦克白的故事梗概,而且看到许多攻略都温馨提示道,如果希望看到主线剧情,可以跟着麦克白或者麦克白夫人走。我把这条牢记于心,并且默认作为当仁不让的男主,届时一定能够一眼被认出!而直到表演开始,我才发现,我压根无法辨认出谁是麦克白,然后我就用了接下来整整三个小时来一一分辨。当全剧终我总算知道麦克白是谁,而且发现我几乎把所有的男配都曾错认成麦克白以后,我的心情是崩溃的,回去只能一遍遍复盘,并发誓尽快安排二刷,度过了一个(几乎)不眠之夜。这雾里看花结果发现看的是草的观剧体验确是绝无仅有,并且我竟如此心甘情愿地决定再次贡献票房,可见这个剧的巨大吸引(吸金)力,所以我断定它还能红红火火好长一阵。

(Source: https://pic1.zhimg.com/80/v2-48033060a81cfc3847c28b1448c4476c_hd.jpg)
我先后把男巫,王子,国王,班柯错认成麦克白,并且对他们一一展开追逐。本想着一旦抱定了死磕的精神,可以至少追清楚一个角色的命运,然而事实证明现场的困难还是很大的。一则是因为演员个个身手矫健,个高腿长,一个小跑就把大批人流甩在脑后,二来整个场景的布置曲折蜿蜒,演员呲溜一下消失在拐角处,后面的人就只能跟随人流奔跑,然后跑着跑着到了新场景发现换了个演员。另外我自己追着累了也会打岔决定换个人跟着玩儿,然后剧情看得就更乱了。总之看《不眠之夜》心态一定要好,要有随缘的精神!
虽然在追演员的过程中混沌迷茫,但幸好还算见证了几场精彩绝伦的群戏,让我体会到了这剧不仅有满满的噱头,还兼具极强的艺术性。剧中印象最深的两段就是祭祀和最后的晚宴。祭祀戏讲的是麦克白称王以后在巫师的陪同下献祭羔羊和婴儿。这场戏灯光效果非常迷幻,音乐也完全走夜店风,伴着女巫凄厉的尖叫和诡异的舞蹈,灯光也跟随节奏一暗一明,每一次灯光打亮演员们都在不同的位置摆着夸张的动作,有些看幻灯片的味道。这场戏的氛围,加上音乐灯光,颇让我有种磕了药半梦半醒之间的错觉。另外一场张力十足的剧是最后的晚宴,这里讲的是被麦克白杀害的亡灵一起来揭穿他的阴谋,演员们在长桌上一一坐好,然后集体进入了慢动作模式,神情各异,按照0.25倍速的方式接吻,舞动,指责麦克白和他的夫人,仿若真实地进入了最后的审判,艺术表现力极强。

(Source: http://static.statickksmg.com/image/2016/09/23/e345b3d66c119c8d31bd964ca3dbbce7.jpg)
《不眠之夜》一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演员乐于与观众进行一对一互动,比如王子会忽然拉一个观众进小黑屋并把门关上留下一群懵逼的观众在房间外头。不过这样的好事这次没轮到我,可能我站位不佳,另外也没怎么敢和演员对视。要说整场剧我唯一和演员的互动大概是舞会开始前在邓肯国王房间里,班柯微笑地看着我并用一手扶住了我的背,正当我以为他要和我互动的时候,他把我推到了另外一边,原来我挡了他赴宴的道……
虽然整场剧只看了支离破碎的剧情,一直到最后一刻才认清楚谁是谁,脑子里一团浆糊。但这样的体验很让我联想到看完第一遍《穆赫兰道》时,虽然大呼不懂,又忍不住再次播放的急切心情。如果说看其他的剧是看一个故事,那么《不眠之夜》追逐的是一种感觉,因为去除在不同场景中移动的时间,主线故事其实非常精简,虽然有几场极其艺术表现力的视觉盛宴,仍不足以使它一路火到太平洋的彼岸来。可以说,《不眠之夜》玩的是一场革新的概念和新鲜的体验,给每个观众行动和选择的主动权,可变化纷繁的场景和随机即兴的表演又让每一刻都充满未知, 仿若一场梦境,近在眼前,触手可及,又如水中捞月,扑朔迷离。但愿再刷一次后会有更新鲜的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