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狂人的开头是一片繁华盛景,打扮得精致美丽曲线玲珑的女子,衣冠楚楚长袖善舞的生意人,缤纷奢华的宴会,曼哈顿五光十色的夜景。六十年代伊始的美国社会,华美,充满希望,又难掩暗涌的社会激变和思潮。广告业正处在全盛时期,Mad Men的故事正是围绕在麦迪逊大街上的SC&P公司工作的广告从业者们展开。电视的片头动画是男主角的剪影从曼哈顿的高楼坠落,与花花绿绿的广告海报擦肩而过,观众也仿佛和他一起落入这广告业的燥热时代。
把事件背景设置在六十年代,给了这部剧极大的自由空间,去探讨至今仍然存在的社会问题,比如种族和男女平等。剧中的女秘书被性骚扰几乎是司空见惯,男女同事的工资不平等也是众人皆知且无力抗衡的事实,在今天这样equality成为充斥大街小巷成为buzzword的时代,很多“不平等”不再以堂而皇之的方式出现,而是变得更加狡猾且难以察觉。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让观众忍不住皱眉的镜头,都已经在现实社会中获得了进步。比如剧中角色Roger曾经为了逗妻子开心,在婚礼上假扮黑人演唱经典南方民谣歌曲,引得许多宾客直接愤而离席,这个场景也是剧中非常有争议性的一幕。没想到五十年以后,这个场景还具有其跨时代意义。
起初以为广告狂人不过是一部60年代职场剧,但是看进去才发现这部剧想讲的内容远远超过了职场范畴,而是借用了六十年代的布景,对人生和命运做了深刻的剖析。我认为《广告狂人》是一部称得上“伟大”二字的电视剧,它的故事紧凑而张力十足,却又能在关键之处做最细腻的画面和音效处理,对人物的刻画丰满而全面,却往往使用最内敛的表达方式。这部剧的看点除了华丽布景,俊男靓女,和了解美国六十年代的文化以外,最有趣的便是品人。我认为《广告狂人》可以说是一部六十年代的凡人志,看着他们为了利益,在职场中你死我活地斗争;为了新鲜和刺激,犯下一笔笔感情的糊涂账;却又会在许多瞬间不禁与剧中的人物共情,即便隔着文化和年代,人类的欲望和孤独却是永恒的主题。
主人公Don是身世神秘的广告奇才,英俊潇洒,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创意总监,事业仿佛正平步青云。他有美丽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每天在郊区住宅和曼哈顿之间通勤,一种人生赢家的即视感,拥有成功事业和幸福家庭的他,仿佛正是美国梦的最完美诠释。可这一切只是表象,在整整七季的故事中,我们就注视着Don和他身边的主角们如何接受时代和生活的洗礼,历经起伏,不知疲倦地与生活搏斗。
疯狂的美丽主妇
My mother always tells me that it wasn’t polite to talk about myself. -- Betty Draper
Don的第一任妻子Betty是一个典型的六十年代的主妇,打扮古典精致,总是美丽的微笑着,压抑自己的所有感情,但是眼神里却尽是忧伤,涂着红色指甲油的手指间总是夹着一根烟,风情万种地腾云驾雾。故事开头的她,纯真而脆弱,在心理医生的皮沙发上,吞吞吐吐地诉说着自己的焦虑,与母亲的复杂关系,对生活的无望和对自己价值的迷茫。随着剧情深入,我们看到Betty一点点地放飞自我,找回自己。
Betty从没有向丈夫表达过愤怒,在一次提出想有一份自己的工作的想法,却被丈夫轻松地无视以后,她还是完美地微笑着,说自己只是提出了一个傻主意。第二天她还是如完美妻子一般做早饭,送丈夫上班,却在下午拿起了儿子的BB枪向邻居家养的鸽子射击——她的愤怒是是真实存在的,但除了她自己和观众,其他人都看不见。
他对自己丈夫的风流韵事睁只眼闭只眼,直到忍无可忍,彻底爆发。剧中看似娇弱的Betty在她生命的关键时刻,总能勇敢而坚定地做出选择,毫不犹豫。无论是毅然决然地带着三个孩子改嫁他人,还是在最终面对恶疾时的冷静尊严。也许是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她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显得高高在上,过分严苛,从不照顾他们的想法,到后期与自己青春期的女儿关系非常紧张。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她非常固执地不让孩子知晓她的病情(尽管最后女儿Sally还是知道了),要求所有事情都与之前维持一样,对自己的女儿不曾展示出哪怕一丝的脆弱,没有泪水和情绪,只是面无表情地把一封信交给女儿,让她以后打开。在这封告别信里,她事无巨细地交代了自己的葬礼事宜,甚至提到了口红和发型——Betty还是那么在意自己的美人形象。在信的末尾她对自己的女儿说:“Sally,我最担心的是你,因为你总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但我现在知道这是好事。因为我知道你的人生会是一场神奇历险。”——这短短几句话,一个母亲对孩子热切的爱却跃然纸上。尽管Sally自始至终无法认同自己的母亲,却在读到这一句话时嚎啕大哭,叛逆不羁的她总算理解了母亲对自己的严苛之爱。在Sally的成长过程中,Betty总是对她提出种种要求,但在离世之际,却没有太多的叮嘱。她不再为她设计条条框框,而是让她自己去体验波澜壮阔的人生。
Betty或许是人们眼中的美丽主妇,男人都希望拥有的trophy wife,她所受的教育让她非常乐意扮演这样的社会角色,但她也在锲而不舍地探索这个社会角色之外的空间。Betty可以说是美国保守社会的一个象征,自我矛盾,历经挣扎,香消玉殒。
女权斗士Joan和Peggy
These men. Constantly building them up, and for what? Dinner and jewelry? Who cares? -- Joan Harris
职场女性Joan和Peggy是这部剧里核心的女性职场人物,两人都出类拔萃,能干精明,风格却迥然不同,两人之间也保持着惺惺相惜,又不相为谋的复杂关系。在那个女权状况堪忧的年代,两人都在男性主导的职场世界里艰难生存。御姐Joan身材曼妙(关键词是32F),美丽性感,总是吸引着男人们的目光,她凭着自己傲人的手腕和情商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管理人员。她懂得那个年代男人对女人的期望,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这也并不妨碍她活得苍劲有力,向性别不平等的现状发起挑战。为了替公司拉拢一个大客户,公司合伙人向Joan提出,陪客户一夜来获取公司5%的股份。Joan虽然备感羞辱,但作为单身母亲的她,却还是接受了交易,以换取经济保障。Joan在最终季又受到了上司的性骚扰,她自觉这次难以周全。她的情人主动献策,说换作是他,就会找个律师,强势地解决问题。Joan于是鼓足勇气,迈出了这一步,决定用强硬的姿态和公司谈判,求个说法。不料公司高层并不能忍受一个在他们看来是花瓶的女人试图用男人的方式来威胁公司,Joan直接被公司踢出局。这么优秀厉害的Joan,在那个年代,也无法打破大环境的黑暗,她的呼喊还无法汇成时代的咆哮,只剩一个孤独的号角。五十年后的今天,女性的地位今非昔比,美国过去一年来多次爆发全国性的游行来维护女权,好莱坞众女星集体斗翻一个被性骚然丑闻缠身的大佬。但是在这些热热闹闹的表象之下,还有更多沉默的大多数,路漫漫其修远兮。
I don’t think anyone wants to be one of a hundred colors in a box. -- Peggy Olson
和洋溢着女性魅力的Joan不同,Peggy起初的形象显得有些呆板。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在感情生活遭遇挫折后,她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投诸于工作。她和Don一样有着出色的广告创意才能,却无法像Don这样英俊潇洒的白男一样,顺手地把大好资源攥在手心。像Don这样处在食物链顶层的白男,身负主角光环,在公司里被众星捧月,即使旷班也没人能动得了他,面对广告创意也仿佛灵感似泉涌,信手拈来,即使临场发挥也是艳惊四座。而剧中对Peggy的刻画则不同,她的一切都是自己实打实拼来的,过程甚至显得相当“苦逼”,可她也最能让观众由衷发出共鸣。处在职场弱势地位的她,必须一次又一次为自己争取机会,要求加薪,再一次要求加薪,求升职,抢客户,拉项目……她从公司的一个小秘书,靠着实力,稳扎稳打地一步步向上攀登。过程中她必须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剧中Peggy几乎永远都要加班,每一次她做出完美的广告方案,观众都可以想象到她牺牲个人生活一心扑在办公室的那些日日夜夜。Peggy从第一季的职场菜鸟到最后的强势事业女性,作为观众能够分享她的悲欢心酸,见证着她的蜕变和成长,是这部剧让我最满足的点之一。
Joan和Peggy是以两种姿态在职场谋生存,尽管二人都受尽委屈,但可惜却冲不破时代的天花板。第五季里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故事。Peggy手下一个创意企划画了一副侮辱当时已为公司合伙人Joan的插画,惹得公司议论纷纷。Peggy于是将这个手下解雇,而这个男同事竟然还态度蛮横地表示,我就知道你们女人没有幽默感,扬长离去,毫无羞愧之意。Peggy之后告诉Joan她已将这个同事解雇,本以为可以平缓Joan的愤怒,却不料遭到Joan的一顿呛。Joan表示自己完全可以处理这件事,只要和客户一顿饭她就能把这个同事从项目中踢出去,而Peggy一插足,只是证明了Joan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秘书,而Peggy是一个没有幽默感的讨厌鬼。这一段在电梯中的对话堪称Mad men的经典桥段之一。我替Joan和Peggy感到难过,因为无论哪种处理方式显然都不能达到理想的结果,她们无时无刻不在职场上战斗,但即使做到了合伙人和创意总监,却还是可以被男同事轻松嘲笑,不当回事。
最近我在公司里也碰到了一个类似的事件,合作的施工方在发送给设计方(其中也有抄送我)的邮件里,称他们的中国分包商为“little buddies”。在确认这个词的侮辱性质以后,我纠结了有足足十来分钟,我不想让大家觉得我开不起玩笑难以合作,从此以后被这个项目孤立,但更无法容忍在一封包括了自己的email chain里,如此赤裸裸地侮辱我来自的国家。最后,在我确认大家都看到这封邮件,并且无动于衷以后,我直接向老板提出,由我单独回邮件给这位施工方的工作人员,向他表达不满。老板表示这个词语确实不能容忍,乐于看到我解决。最后虽然这位工作人员回信表达道歉,但他仍坚持自己并不是出于不尊重。怒怼了白人施工方以后,我却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满足。此时我也想到了《广告狂人》里的那个世界,我想Peggy和Joan一定也会立即反抗的吧,他们会不会有和我一样的纠结?他们会怎么做呢?以及,在歧视的问题被彻底解决之前,真的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吗?
孤独的Pete
Dissatisfaction is a symptom of ambition. It’s the coal that fuels the fire, you know that. -- Trudy Campbell to Pete Campbell
剧中的客户经理Pete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人,出生贵族家庭(号称他的家族拥有曼哈顿125街以北的一切),毕业于常春藤名校,仿佛坐享一切资源。然而这部剧精彩的点就在于所有你认为是顶配的人物都要被毫不留情地剖析。这个富二代在公司里其实也处处不招人喜,因为做事风格比较激进,为达目的时而不择手段,经常得罪人,在第五季里他还甚至被公司的一个合伙人打了一顿。除此之外,他与父母之间感情的疏离,以及婚姻生活的不顺利更让他时常处在一种孤独的思绪之中。在外人看来,Pete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好家世好背景让他面对客户时游刃有余,在公司里也是强势精干的人物,最终在合伙人中占得一席。可是在他内心深处,却被孤独和失落填满,永不满足。他羡慕仿佛一切都拥有的Don,他嫉妒文学才华横溢的同事Ken,他甚至眼红在驾校里获得美丽少女芳心的少年。记得有一次他在生活和事业都面临危机时,在电梯里当着Don的面情绪崩溃,说自己一无所有,真是让人不禁唏嘘。——拥有光鲜亮丽的表面,便一定有与其相称的阴暗角落。即使坐拥所有人无法企及的资源,也并不意味着就更接近了幸福。人心的欲望沟壑永无被填满一日。一个被编剧写得滑稽悲凉的富二代,却是多么真实地映照了很多人的心。
精良的剧本,让故事里的人物栩栩如生,引人深思。他们和你我一样,穿梭于凡尘之间,受着欲望的驱使,追逐着自己的梦(li)想(yi),每个人都一边享受成功短暂的快感,又在更多的平凡日子里饱受生活的困扰。可是又无法脱俗,在跌倒以后,还是爬起来向着新的目标奔去。这便是凡人的命运了,生生不息,永无止境。
这部剧的一些意外收获是学了不少“古典”的美国俚语,听了六十年代的很多经典歌曲,以及了解了很多美国的经典commercial products。
花了点力气写这篇文,用来纪念这部陪伴了我两年的美剧。所以,下一部该看啥?求推荐!
Links to the pictures:
https://www.theatlantic.com/entertainment/archive/2013/06/mad-men-falling-man-finale/314016/
http://www.indiewire.com/2015/03/7-clips-that-define-mad-men-and-what-the-cast-has-to-say-about-them-248116/
http://americanshortfiction.org/2013/07/07/things-american-how-mad-men-upstairs-downstairs-negotiate-history/
http://dumpedfirstwife.blogspot.com/2015/04/favorite-mad-men-shot.html
https://www.buzzfeed.com/adamdavis/sad-men?utm_term=.tieAALAKjA#.uprkk5kwzk
https://www.vanityfair.com/hollywood/2015/05/mad-men-finale-season-7-recap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ggy_Olson
http://madmen.wikia.com/wiki/Peggy_Olson
http://madmen.wikia.com/wiki/
Let’s Look Back At Pete Campbell’s Most Miserable ‘Mad Men’ Mo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