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在思索三个严肃的问题,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狼人杀之夜,普渡梅西高公子偷偷塞给我一本《百年孤独》,对我说“去读吧少年!你所有疑惑的答案都在这本书里了!”我惴惴不安地回到家,做了三个月的思想准备,终于花两天读完了这本书。然而对于《百年孤独》这样一部作品,读完和读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自认为以我的阅历,是没有什么资格来谈这本书的。但那样未免有种愧对高公子厚爱的感觉,因此还是草草写了两笔。
《百年孤独》讲述了南美洲一个小镇马孔多从被建立到灭亡的大概一百来年的历史以及其中的布恩迪亚家族在这段时间内的命运。马尔克斯大量运用行云流水般的叙述,辅之以恰到好处的描写,将这一百多年的世事变迁浓缩到三百多页里,使人读起来畅快淋漓,仿佛吸一根超长的面条,如果从中间咬断便横竖不是滋味。这本书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就是说书中所写虽然都是现实世界中的生老病死,却又会时不时出现一些荒诞的超现实情节。比如活人会跟死人的鬼魂对话,近亲乱伦会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普通人能够浮在空中等等。作者在描述这些超自然现象的时候,口吻却十分平常,仿佛这些其实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是你们读者整天大惊小怪。由此,《百年孤独》给我的感觉,并非架构于当世之中,而是借用当世中的一部分概念,创造了一个新的“马尔克斯宇宙”。
如果硬要说《百年孤独》反映的是南美近代社会的兴衰史,我也无话可说。但我更倾向于认为,那些关于战争与殖民的描写只是为了让主角们不要无事可做的产物,作者更想讨论的还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的内心世界,而这个内心世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孤独。恐怕很多人都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叛逆不羁,另一个时期温顺合群,最终发觉其实并没有人在乎你究竟怎样。恐怕很多人都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呼喊自由平等,另一个时期认为还是要多劳多得,最终发觉这些无非政治家拉票用的口号。恐怕很多人都会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追求科学真理,另一个时期皈依某个宗教,最终发觉这些都是人们无力解释世界才创造的自我安慰。这时你所感受到的,便是深深的孤独。
比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的原型恐怕是切·格瓦拉或者卡斯特罗,年轻时候四处发动起义推翻政府,最终却欣然接受政府招安,老了就把自己关在房里用金子做小金鱼,做好了便熔了再做。在世人眼里他是推动国家前进的民族英雄,但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革命只是为了心中的虚荣。又比如阿尔卡迪奥第二。他年轻时候在美国人开的香蕉公司里工作,后来成为了工人领袖与万恶资本家斗争,招致军队武力镇压,3000多人里只有他侥幸存活。这起屠杀的真相被政府掩盖,他四处诉说真相却被人当成深井冰。于是他的后半生都在研究吉普赛人留下的羊皮卷,到死也没有踏出房间半步。布恩迪亚家族类似的人比比皆是,就好比现实中的人们最开始都急于寻找人生的意义,找了一圈之后发觉大概人生本身就是没什么意义的吧,然后转而去寻求inner peace,在外人看来这个人好像很孤独的样子 。
更加具有悲剧色彩的是,这种孤独是在不断循环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七代人名字不断循环,性格不断循环,做的事也在不断循环。布恩迪亚的祖先们乱伦生下了长猪尾巴的孩子,这并没能阻止布恩迪亚的后代们乱伦并生下长猪尾巴的孩子。布恩迪亚的祖先们将马孔多带入战争,这并没能阻止布恩迪亚的后代们将马孔多带入战争。事实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让历史重演,发生在马孔多的事也同样发生在中国,过去的悲剧也同样会发生在现在和未来。以史为鉴似乎并没有什么卵用。
因此,当你因背井离乡而感到孤独的时候,要想到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还有和你一样的好几百万人在因背井离乡而感到孤独,在一百年前,也曾有过和你一样的好几百万人因背井离乡而感到孤独,在一百年后,也将有和你一样的好几百万人因背井离乡而感到孤独。当你与朋友决裂被爱人抛弃而感到孤独的时候,要想到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还有和你一样的好几百万人因与朋友决裂被爱人抛弃而感到孤独,在一百年前,也曾有过和你一样的好几百万人因与朋友决裂被爱人抛弃而感到孤独,在一百年后,也将有和你一样的好几百万人因与朋友决裂被爱人抛弃而感到孤独。这样想一想,有没有感到好过一点呢?
并没有。因为我并不认识那些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