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很喜欢标榜自己“Hipster”。尽管涌现出大量Hipster的城市这件事一点也不Hipster,但在多数Hipster榜单里还是能看见波特兰的名字,大概可以算作一个公认的Hipster之都吧。当然波特兰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比如“玫瑰之城”,或者“树桩城”(Stumptown)——后者也是波特兰著名的本地咖啡馆的名字。
秋天的波特兰
本地精品咖啡馆是衡量一个城市够不够Hipster的重要指标,在这点上波特兰不遑多让。除了Stumptown,另一家叫做Deadtock Coffee的老板从前在耐克做鞋(耐克总部就在波特兰市郊),因此这家咖啡馆便以篮球鞋为主题。从外面看这家店毫不起眼,里面却琳琅满目挂满了球鞋与鞋盒。不过都不卖。
毫不起眼的店面
本地艺术家的活跃同样令一座城市显得Hipster。威拉米特河边的Saturday Market就是他们聚集的场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彰显着本地艺术家们的创意与骄傲,成排的餐车(其中还有卖煎饼果子)为不爱艺术的人们也提供了来这里的理由,类似的场景我好像在奥斯丁也见过,尤其在看到宣传标语”Keep Portland Weird”的时候,好像又回到了满大街”Keep Austin Weird”的时候。
热闹的Saturday Market
Hipster的城市总是以拥有本地原创品牌为傲。自称为“全美最大独立书店”的鲍威尔书店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个书店真的很大,整个一个街区全是它。这里并不像国内一些网红书店主要为了当网红,它里面的书真的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内部装潢却朴实无华,是个认真卖书的地方,我拿着相机走在里面感觉略微格格不入。
鲍威尔书店
不知道哪些书在美国算禁书
对中国游客来讲稍微特殊的一个景点就是兰苏园——坐落于波特兰市中心的一座苏州园林。苏州与波特兰互为友好城市,这座兰苏园汲取众多苏州园林的设计精髓,从中国运送大量建筑材料,于2000年建成对游客开放。当然为了遵守波特兰本地的建筑规章,兰苏园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比如波特兰规定房屋外墙上必须有窗,因此即使不买门票,在马路上也能窥见兰苏园内部一隅。园子很小,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征也都能找到,其中布置了假山,画舫,湖心亭,古诗对联等等,唯一让人出戏的是水里的锦鲤实在是太肥了,毫无江南的婉约内秀之美。
兰苏园
在波特兰建造兰苏园使人疑心是不是受到了日本花园的启发。早在1958年与札幌成为友好城市后,波特兰就开始酝酿建造一座日本花园,花园最终在1967年落成,之后又被不断地添砖加瓦,最近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又为园区设计了几座建筑,令其再次名声大噪。
隈研吾设计的建筑内部
事实上波特兰与日本的渊源可以上溯到19世纪末,《排华法案》的出现促使大量日本人来到美国西海岸代替中国人修铁路,在西海岸的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日本文化遗留下来的踪迹。但是二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日本人在美国的地位,波特兰的日本人都被从家里赶了出来,统一安置到“集中营”中看管,直到战争结束。波特兰原来的Japantown也顺势不复存在,而日本花园的建立大概也是象征着两个民族战后终于冰释前嫌,开始专心经营……主仆关系?
日本花园里的盆景
日本花园秋天的色彩极为丰富
能明显看出苏州园林与日本花园设计理念上的不同。苏州园林讲究“移步换景”,每一处景点的设置都经过仔细考量,每一处细节都有其或实用或象征的意义所在。日本花园则更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它的线条相对要简单太多,场景大开大合。如果说兰苏园让人体会的是能工巧匠打造的园林之美,那么日本花园则充满了大自然固有的和谐之美。
日本花园里的山水
日本特有的枯山水
除去这些“异域风情”,波特兰也拥有最体现美国历史的东西之一——Mansion。这种土豪的大房子在新英格兰有很多,而当19世纪末美国人开始西进时,他们也将这部分爱好一起搬了过来(连“波特兰”这个名字都是照搬缅因州的同名城市)。波特兰最著名的大房子叫做Pittock Mansion,这座建于1914年的豪宅属于当地出版业巨头Henry Pittock(其实是个英国人),他在自己家里就可以俯瞰整个波特兰。但Henry只在这座房子里住了四年就去世了,可见赚大钱还是要趁早啊。整个房子里很多设施比如澡堂的样式,病号房的设置等等,与我之前在罗德岛看的Mansion差不多。不过说实话这座房子从内到外并没有让人觉得豪华到了极致,尤其Henry同志的床寒酸至极(当时流行夫妻分房睡),感觉他一定是个瘦子。
Pittock Mansion
从Pittock家看波特兰
说回波特兰为何被称作树桩城,据说是因为以前波特兰被森林所覆盖,在开发城市的时候不得不砍掉大量树木,一时间留下了遍地树桩,因此得名。当地的职业足球队也取名为“波特兰伐木者”,而NBA球队“波特兰开拓者”(Trail Blazers)也有类似的意思。可见球队取名时候还是很乐意融入一些代表当地文化特色的东西的。
然后发现湾区的足球队叫“圣何塞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