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没听过有人说不喜欢阿姆斯特丹。

当你行走在阿姆斯特丹盛夏依旧凉爽的微风中,石板路两旁整齐的红砖小楼鳞次栉比,头顶天空淡蓝,眼前树叶翠绿,运河波纹荡漾,自行车和老式有轨电车交替驶过,此刻你终于不再需要任何旅游景点,只需要一间河边的咖啡馆。

FullSizeRender 3

【典型的阿姆斯特丹街景】

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的原意是阿姆斯特尔河上的大坝(dam)。这座被誉为“北方威尼斯”的城市在荷兰17世纪的黄金时代中借助其港口的重要地位而繁荣起来,如今已经成为荷兰最大的城市以及各种中心。开放与包容的文化风气成为了阿姆斯特丹的符号,全城共有超过80个博物馆,内容千奇百怪,包括“性都”必备的性博物馆,猫控不可错过的猫博物馆,收藏了从古至今各种包的手包博物馆,为恶趣味者准备的酷刑博物馆等等。如果一定要去旅游景点,那么挑几个博物馆逛逛是极好的,比如说梵高博物馆。

虽然早前在纽约MoMA看过了梵高的《星夜》,但是对梵高并没有什么系统的了解,印象还停留在“一个疯了的天才画家”这个阶段。这次参观梵高博物馆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梵高首先是个勤奋的画家。他并非科班出身,27岁才下定决心要做画家(之前居然在传教),37岁举枪自尽,10年间却创作了超过2000幅作品,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更是平均一天超过一幅。他作品的主题异常写实,都是平日生活里司空见惯的场景,就和我们看到美景举起相机咔咔咔别无二致。他还画了很多自画像,感觉和现代人自拍也是异曲同工。他也结交艺术界的名流们,也会为钱而困扰,还专门跑去法国南部农村里去画他喜爱的农民生活,甚至对日本文化兴趣颇深。他的很多画展现的都是农田的美景与农耕生活的淳朴,这大概也说明了他不是那种精神世界虚无缥缈的“艺术家”,而是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一样热爱平凡生活的普通人吧。

IMG_2874

【Rijksmuseum门口著名的I amsterdam牌子】

梵高博物馆附近就是荷兰国家博物馆(Rijksmuseum)。这个博物馆以展示荷兰从古至今的艺术品为主,其中的镇馆之宝就是荷兰画家伦勃朗的《夜巡》。这幅画被誉为世界-不知道谁评的-三大名画之一,虽然名为《夜巡》,实则画的白天的卫兵队,但是伦勃朗是个很执着于深色背景的人,因为这样能够更好的突出画中的人,后来这幅画就被人们称为《夜巡》。在17世纪的荷兰一度很流行给卫兵画群像,这个展馆里还有很多其他画家画的类似主题的作品,但是他们的构图都是将卫兵们整齐地排成一横排,并且谁站在哪里还是根据军衔决定的,看上去感觉就是普通的到此一游照。伦勃朗则是别出心裁地打乱卫兵的顺序,捕捉了长官发令的一个动态的瞬间。加上他对于光与影高人一筹的理解与运用,使得这幅画动态十足栩栩如生,一跃而成为了荷兰的国宝。伦勃朗的另一幅名作《犹太新娘》也藏于国家博物馆。此外这里还有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仆》,此处省略介绍一千字。在国家博物馆的一个角落我还发现了一件艾未未的作品,是一块方形的砖茶,并没有得到他的点,只是觉得放着这么大一块砖茶不去喝摆在这里太不符合荷兰人勤俭节约的精神了!

IMG_6310

【伦勃朗《夜巡》】

梵高博物馆边上的一幢小楼就是现当代艺术博物馆(MoCo Museum)。这里近期展出的是班克西与达利的作品。班克西最早以街头涂鸦闻名,这种活动早先被当做破坏公物,班克西也经常因此遭到警察的追捕。但是等他出名之后,人们甚至不惜把他涂鸦过的门拆下来拿去拍卖。这个博物馆中班克西的作品以关注社会问题和反战为主,这也是现代艺术家们最热衷的话题。这些涂鸦的寓意多数浅显易懂,并充满了嘲讽与幽默感,贴近人民的艺术家才是好艺术家!至于达利早已经声名远扬,就不用多说了。

IMG_7036

【班克西的反战涂鸦】

然而阿姆斯特丹排队最长的景点却不是这些大名鼎鼎的博物馆。我在街上走着走着忽然前方排起了一字长蛇阵,还以为来到了世博会沙特馆,仔细一看原来这是全球销量前三的喜力啤酒(Heineken)总部。现在喜力的酿酒厂已经不在阿姆斯特丹,这个旧址被改造成了一个旅游景点供游客参观。作为跟风狗我也果断加入。这里面介绍了喜力啤酒的酿造过程,其独特的味道源自于他们自己研制的一种独特的酵母。事实上酿造技术的发展和化学工业是分不开的,喜力在19世纪就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用科学的方法来改进口味。在这个喜力博物馆里游客还可以品尝到麦芽汁,制作麦芽汁是酿酒的第一道工艺,即把大麦搅碎泡在水里(省略我没听懂的若干工序)。讲解员表示她巨爱喝麦芽汁,我尝了尝,并没有接话。多数游客对这些知识性的讲解并不是很感兴趣,而是一股脑涌进了品尝室。凭门票每个人前前后后一共可以喝三杯喜力啤酒,算是诚意十足,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这个略显鸡肋的景点会有这么多人。为了不使参观过程过于简短,博物馆里还加入了很多跟啤酒没什么关系的娱乐项目,比如介绍喜力作为欧洲冠军联赛赞助商的丰功伟绩,边上还摆了几台PS4供游客玩FIFA,所以一定不要一个人来。我还遇到一个中国来的旅游团,全是小学生,在品尝室里一脸懵逼地喝着可乐……

阿姆斯特丹著名的运河带是其被拿来与威尼斯比较的原因。为了应对海上贸易带来的人口增长,阿姆斯特丹通过修运河来扩张城市规模。现在绕城的三层运河Herengracht, Keizersgracht和Prinsengracht,在过去也由内至外代表着由富到贫的不同阶级。但尽管如此,阿姆斯特丹仍然是寸土寸金,以至于城里的所有民房都紧密的贴在一起,倒也形成了一道风景。这些房子内部十分狭小,楼梯陡峭,爬起来很费劲。还有很多人住不起房子,就弄条船住在运河上。至今仍然有几千个这样的“船屋”漂在运河上,只不过今天即使住在这种地方也一点不便宜了。处在三层运河之中的便是著名的红灯区(De Wallen)。这里也是阿姆斯特丹的酒吧街,小吃街等等,总之就是最为嘈杂的一块地区。路边写有“coffee shop”字样的就是卖大麻的地方,事实上这里多数的酒吧都提供大麻。而小巷里的一些门牌上边会挂着红灯,时不时会有穿着暴露的女性在门口露面,自然就是红灯区的精髓所在了。我在红灯区来回逛了两圈,最后在路边吃了碗拉面。

IMG_6395

【运河上的船屋】

从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只需两个小时,就可以抵达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这座有着“欧洲首都”之称的城市近来屡次遭受恐怖袭击,如今街上已经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巡逻。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游客的热情,市中心的大广场上仍然人头攒动,捧着waffle的中外友人摩肩擦踵络绎不绝。说到比利时名吃之一的waffle,在布鲁塞尔老城里随处可见。与美国人只会加黄油糖浆不同,比利时人懂得在waffle上添加各种馅料,使他们在照片里显得多姿多彩(ps过后)。后来我在巴黎吃了一个salmon waffle之后觉得比利时waffle简直弱爆了。比利时还有一个著名美食是——薯条……

IMG_6357

【《丁丁历险记》的作者就是比利时人】

捧着waffle边走边吃,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在网上被疯狂吐槽的比利时尿童雕塑。这个熊孩子撒尿浇灭炸药引线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而这个雕塑实在是没什么特别之处,要不是远远看见一坨人围在一起,兴许还很难发现雕塑的位置。听说城里还有个撒尿的小女孩和撒尿的狗的雕塑,实在懒得去看了。布鲁塞尔建筑的精髓大抵都围绕在大广场附近。市政厅的钟楼高耸入云,城市博物馆迎面而立,这两幢楼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其外观设计的极为精巧,外墙上布满了精美的花纹和雕塑,每一处细节都是经过仔细考究的。而广场上的其他建筑有很多似乎在墙上贴了金,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给人以华贵之感。然而总体来说,也许是游客太多,商业化太重的原因,布鲁塞尔还是免不了给人一种嘈杂急躁的感觉。虽然也有很多历史建筑,中间却夹杂了太多现代建筑甚至半成品,城市规划也充满了即兴的味道,和阿姆斯特丹比似乎更加入世,恐怕当“欧洲首都”也是身不由己吧。

FullSizeRender 2

【布鲁塞尔广场】

比利时人同样对啤酒充满热情。早在一千多年以前,比利时修道院的修士们就开始酿造啤酒。在今天,仍然有一些品牌是真的在修道院中酿造的,比利时“修道院啤酒”也已经成了高逼格的代名词。在全世界的啤酒评选中,比利时啤酒是获奖的常客。很多街边的小店里会把所有得过奖的酒放在一起出售,让人一次喝个够。不过啤酒这个东西实在是见仁见智,很多得奖的品牌我觉得真不是一般难喝,反而另一些普通牌子别有一番风味。

FullSizeRender 6

【布鲁塞尔火车站】

从布鲁塞尔到布鲁日又是一个小时的火车,下车后徒步20分钟就是布鲁日的标志性建筑,钟楼。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几乎每个有点规模的城镇都会有一座钟楼。这些建于13-14世纪的建筑在当时不光提醒人们时间,也通过不同的音乐指导着人们的每日活动。布鲁日这座钟楼共有300多级台阶,爬到顶上可以俯瞰城市全景,从排队长度来看可以算是必看景点了。离钟楼不远的市政厅同样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市政厅侧翼的一个门口排长队的小教堂里面号称存放着耶稣的血,这是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期从耶路撒冷带回来的(我反正是信了),游客可以在特定时间排队上前瞻仰。教堂的彩色玻璃上还画着士兵献圣血的连环画。布鲁日是另一个“北方威尼斯”(一共大概有不下五个吧),城内也是水路交错,乘船游览也就成了了解布鲁日的一个途径。城内还时不时会传来马蹄踏在石板路上的清脆声音,然而马车上坐着的美国中年大叔很容易让人瞬间出戏。布鲁日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已经被开发成了一个标准的旅游城镇,我觉得叫“比利时乌镇”恐怕比“北方威尼斯”更为合适。如果不急于拍照,不急于买纪念品,仔细盯着一砖一瓦看一会,还是可以感受到中世纪人们在这座城上下的苦心的。

IMG_5121

【钟楼上俯瞰布鲁日】

FullSizeRender 5

【布鲁日街景】

DSC_0354

【雨中的一座修道院】

然后我们不知为何又回到了荷兰。

鹿特丹(Rotterdam)是荷兰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整个欧洲最大的港口。在几十年前鹿特丹港放在全世界也无人与之匹敌,可今天光中国比他大的港口就有五六个了。鹿特丹在二战时期几乎被彻底摧毁,因此在战后重建时就成了大建筑师们的试验田,现在说起鹿特丹那就是建筑爱好者天堂的代名词。我以前以为鹿特丹的建筑有名,大概指的就是那么几个建筑而已吧。但实际去了才发现造型惊奇的建筑比比皆是,事实上你几乎无法在这座城市里找到两座一样的楼。反观阿姆斯特丹则是几乎所有的楼都长得一样。在荷兰旅游你既可以领略阿姆斯特丹整齐古典的美,也可以欣赏鹿特丹前卫多变的美,很难想象他们相隔不过一小时火车。

IMG_6495

【鹿特丹著名的方块屋】

DSC_0362

【鹿特丹Market hall里面有不少好吃的】

鹿特丹也有其古朴的一面,那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小孩堤坝(Kinderdijk)。 一般说到荷兰,很多不关注足球的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风车。小孩堤坝就是18世纪建立并保存至今的一片风车。荷兰人建风车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荷兰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以下,需要利用风车的转动来将水从低洼地区不断地排出去。即使在今天,荷兰的水利工程水平仍然是世界顶尖,都是被生活环境逼出来的。除了排水之外,这些风车内部也成为了当时人们居住的场所。不看不知道,原来这些风车的里面都被隔出了一些房间来放床和书桌等物件,虽然实在是挤得可以。小孩堤坝作为所有我查过的中文攻略里都提到过的景点,早已经被中国中老年游客所占领。我逐渐发现似乎大家出来玩看的都是那么几篇攻略,然后照着走一圈,拍一些一模一样的照片,买一些大同小异的纪念品,发发朋友圈写写都差不多的游记(捂脸)。

DSC_0380

【小孩堤坝】

DSC_0373

【鹿特丹的建筑们】

其实有很多攻略里不常提到的地方也很有意思。我还在乌特勒支(Utrecht)和格罗宁根(Groningen)分别住了几天,与很国际化的阿姆斯特丹和鹿特丹不同,这些荷兰的二线城市没有了闹市的喧嚣,是个感受荷兰运河之美的好地方。每天在街上逛逛,咖啡馆坐坐,晒晒太阳,提前感受一下退休后的生活,十分清闲(我是绝不会去跳广场舞的)。

IMG_6871

【1614年建校的格罗宁根大学】

IMG_6875

【格罗宁根大学图书馆】

荷兰也许不能算是欧洲最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但它绝对是很适合生活的国家。它有完善的公共交通,并且一般在城市里走路和骑车可以解决多数问题,即使去了其他城市,他的公交卡和火车卡也是全国通用的,它有申根区内最高的英语普及率,街上有便捷的便利店,在阿姆斯特丹你可以吃到各国美食。事实上荷兰也确实在最宜居国家的排行榜上经常名列前茅。我后来还问一个欧洲人,荷兰这么好怎么没听说有大量难民来荷兰呢?那哥们语重心长地教育我说,你要知道,所有的难民的理想都是去德国。

IMG_6493

【乌特勒支的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