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雾山号称美国游览人数最多的国家公园,至于为什么人这么多,我一直没得到这个点。然而确实有句不怎么讲究押韵对仗的俗话说道,“去大雾山就一定要住小木屋。”言外之意大抵就是说其实大雾山本身没什么,但一群人住在小木屋里吃着火锅唱着歌,通宵打牌搓麻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在美国其他国家公园被Airbnb统治之时,大雾山的小木屋居然自成一家蓬勃发展起来,基本上高清电视,露天浴池和台球桌算是标配,佐以二层阁楼,真皮沙发,国王大床,琳琅厨具,确实成了打牌好去处。这样的小木屋提前两周是肯定订不到的,尤其在大雾山的两大门户城市——位于田纳西州的旅游重镇Gatlinburg和北卡的Cherokee(值得一提的是,Cherokee貌似是当地一个古老的印第安部落的名字)。我们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地理位置偏远,设施落后十年的木屋。
从亚特兰大一路向北,不出三个小时就到了大雾山南麓的第n个门户城市Bryson City,一座有五六条马路和一个Walgreens的小城。塔卡塞吉河(Tuckasegee)从城中穿过,河两岸的小店里售卖着各式各样的艺术品。等夜幕低垂,小城安静下来,缤纷的灯火点缀在古老的砖房上熠熠生辉,使人感叹在这样与世隔绝的地方人们竟会如此用心地装饰他们的城市,仿佛每晚都在过平安夜。从Bryson City向山中进发,很快已经看不到城市的灯火。下了漆黑的盘山公路,开过石子铺成的陡峭的五连发卡弯,终于在谷底看到了小木屋摇曳的灯光。在这里Wifi自然是没有,手机信号更是一种奢望,关上小木屋的灯,彻底伸手不见五指,耳边只有潺潺的溪水声,除了睡觉别无他法。
441号公路从南到北贯穿整个大雾山国家公园,沿途有各种小溪瀑布和Trail的入口。去的时候正值春天,树叶要么仍是嫩绿,要么还没长出来。虽然并没有下雨,但山中仍然给人以潮湿感。天气是不出所料的阴天,远处山腰上的树已经埋在了雾里,只有比较高的树能把树枝露出一截。这里的雾和加州湾区又有所不同,加州的雾来势迅猛而去的匆匆,往往趁人不备在夜里如饿狼般一涌而上,又在中午之前骤然匿的不见踪影,倘若一觉睡过了午饭,出门时便已是阳光普照。大雾山的雾气则像锅盖一样罩在头顶,仿佛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千百年来从未被揭开,于是锅里的人习以为常,也不关心太阳什么时候出来,也不关心大洋彼岸坐庄的是秦始皇还是某位长者。就好比吃寿司时候没有芥末,少了不少刺激,但若是习惯了也照样吃。
大雾山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就是田纳西和北卡的州界线,坐落于海拔5046英尺处的一座巨大停车场旁,使得游客们没有任何顾虑下车咔嚓咔嚓到此一游。这里还是著名的Appalanchian Trail的起点,沿着这条崎岖的山中小道,竹杖芒鞋轻胜马,只要1972英里就可以走到缅因州吃大龙虾了。说到这里忽然意识到,苏东坡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定也是在大雾山这种只有雾的地方写得吧。古之人不余欺也!
大雾山的另一个地标性建筑克林曼顶(Clingmans Dome)是整个国家公园的最高点(6643英尺)。从游客中心爬一段不到1英里的Trail就可以到达这座UFO一样的塔。站在塔上可以360度观赏大雾山的景致,但由于雾实在是太大,不同方向的景色似乎并没有什么区别。这些雾的成因一部分是由于山中浓密的植物的蒸腾作用,更主要的是,作为美国东部几乎唯一的山脉,从墨西哥湾北上的潮湿气流基本都在这里被拦截下来,沉降为水蒸气。不少人声称这里的雾是蓝色的,如果你仔细往远处看可能是有那么一点点。
随便找一条Trail就能走到山林深处,我们选择了Forney Ridge Trail。这条路一直向下深入山谷,两旁高大的树木几乎把天空整个遮住,时不时便会有一股溪水从脚边流过,流水两旁尽是新长出来的嫩绿的野草。头顶死气沉沉的灰雾和脚下生机勃勃的嫩草似乎形成一种对比,成了一幅点缀了新绿的水墨画,而在其中的我们,被凉凉的潮湿雾气和爬山带来的汗渍所包裹,大口地和树木一起呼吸着泥土的清新,躲在参天大树后面远离城市的喧嚣,感觉格外舒服。
由是想到,并不是只有看过奇绝险峻的风景才不虚此行,也不是只有在缺氧的地方心灵才会被洗涤,其实谁的心也没脆弱到需要反复洗涤,偶尔出来放空一下足矣。从这个角度看,大雾山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机票能便宜一点就更好了。